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趣谈 | 认知视角下 “打工人”梗的解读

通讯君 语言学通讯
2024-09-0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好 · 打工人




作者:孙雨 语言学通讯

本文系语言学通讯公众号原创,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同意。

“打工人”梗

“打工人”这个梗的兴起让有些小伙伴很迷茫,因为「打工人」这个词并不是新词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外出务工潮时期。

那么这个为什么可以在新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刷屏网络?

实际上,「打工人」属于老词新用原本的打工人泛指为他人打工的人广义上等同于打工仔,又与其有区别。这是因为打工仔大多是指年轻一辈的打工者会给人一种年轻敢闯的感觉。

而打工人属于全年龄无差别统称其涵盖了中青年甚至是老年打工者这些年龄段的打工者比较尴尬往往背负着上有老母,下有儿女的压力诸多顾虑让这些打工者丢掉了潇洒重来的魄力,别说裸辞了就算是跳槽都得再三考虑。

似乎也正是因为有着这层含义,老版「打工人」往往自带辛酸与苦楚的buff。

然而老版「打工人」又苦又酸,新一代的打工人却不是任人宰割的主。时代在改变,对于这代职场人来说「打工人」的称谓其实是在玩梗较之于老版「打工人」新版多了一层反抗与调侃的意味。

如今网络上流行的「打工人」,更应该拆成「打工+人」的组合来看,属于「XX人」梗的变种。
「XX人」梗最早来自于游戏,因为在游戏里所有的角色都可以按照职能来分类,即使是主角也不过是玩家操纵的工具人也就是说「XX人」这类梗有一层普遍的隐藏含义即「你以为自己是主角,不过是XX人罢了」。

下面通讯君试着从认知的视角来剖析一下这个旧词新梗:

认知视角

(一)语义迁移与类推机制

“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主要有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2.每人;一般人。3.指成年人。4.指某种人。5.别人。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

而当“打工”不断与人群相关联时,其语义逐渐发生迁移,直接表述某一类人,即“为生活而工作的人”,因此人们常常直接说“早安,打工人”。进而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人们仿照“打工人”的模式,以“人”为模标,在模槽中不断替换新的词语,迅速创造出一系列“XX人”并不断传播,“人”的字义最终演变为“……的某类人”。

(二)经济简约的语用追求与概念整合效应

“人”的字义转变是语义迁移的结果,而“XX”与“人”的组合也非偶然。语言经济原则又称语言的经济性,由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Martinet)最早提出,即用最省力、最简练的方式完成信息量的传递。我们还是以“打工人”为例,其具体表达为“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工作谋生的人”。显然,后者的内容过于繁复,不利于现今的网络交流,若在语音组配的基础上,将这一连串的语句缩减为“打工人”二字,则能简洁新颖而有力地诠释出使用者所想,进而增加其使用率与传播率。

从语言组织层面来看,这又与概念整合效应相关。任何概念的形成都要经过人的心智空间对输入信息的加工整合。当把“XX”和“人”这两个来自不同空间的信息映射于同一空间中时,前者激活的是“事物的特性、行为、喜好”,后者激活的是“主体的类属”,经“组合”“完善”“精致”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两者在心智空间的概念框架上形成新创结构,融合出新的义项和用法。

(三)隐喻的认知机制与多重社会心理

Lakoff(1980)运用“概念域、源域、目标域、意象图式、恒定假设、映射”五个术语来阐述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机制,概念隐喻是人类共有的,在日常语言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自然也不排除网络流行语。当“XX人”中的成分“XX”为名词时,其本身特有的某个属性会不自觉地被映射于目标人群,在“XX人”的结构压制作用下,目标域的对应属性被激活,形成与源域相一致的推理模式。如“干饭人”一词,若将其看作目标域,则源域是“干饭”;在隐喻机制的推动下,属性“吃”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即从“干饭”到“干饭人”,形成意象图式“吃饭积极的人”。“打工人”“工具”等结构同理。

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应包括以下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1(Input Space 1),输入空间(Input Space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吴为善(2011)发现,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从而规定了核心跨空间映射。他认为,人们对于某一概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笼统地将表象的东西进行“组合(composition)”;然后,将首次获得的原始概念材料放置于特定的认知框架中,力争对其进行“完善(completion)”处理;最后,借助于大脑的认知处理,对其进行“扩展(elaboration)”,意为再加工。

即上述步骤中概念经过“完善”后,再次对其进行精致加工整合。经过这三个紧密相连的心智认知活动珠联璧合操作后,从而突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便应运而生,即创新结构。

首先,两个输入空间,即“人”的框架和“谋生工作的人”的框架将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输入空间1是被“人”的概念占据,激发出跟该概念相关元素:为了生活破奋斗。而输入空间2则会输入“辛酸苦楚的人”的概念,其组成部分包括“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不能随意花钱,感到疲劳,没有舒适等”。即“人”等类词缀的意义构建可以基于以隐喻为基础的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

与隐喻的认知机制有密切关联的是使用者求新、求异、从众、礼貌发泄的社会心理。当传统的表达效果被磨损,同时出现相似意义的新词语新结构时,使用者自然不约而同地选择后者。另一方面,从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上看,不管是嘲讽他人还是自嘲,隐喻都能委婉地表达心中不满,既不有失礼貌,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究其根本可知,不管是“打工人”还是“干饭人”,汉语类词缀“人”的认知意义之异同主要是通过人们的隐喻或转喻思维产生的。人们在隐喻思维的帮助下,基于来自两个不同领域的两个概念之间产生的相似性,借助类比,想象和联想等隐喻思维方式,另得益于“整体代部分”或“部分代整体”这样的转喻思维方法来构建汉语类词缀的认知意义。基于相同的客观世界和认知机制,汉语类词缀的这些语义机制几乎相同,但是由于思维方式、语言本身和文化的差异,汉语类词缀的语义机制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汉语类词缀的含义在概念转喻机制和跨域映射概念隐喻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通讯君分析点到为止,祝各位“科研人”打工顺利,今年多发三、五篇。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著作 
墙裂推荐

专著推荐 | 2021年认知语言学最新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语料库+认知(隐喻)应该怎么玩?
专著推荐 | 2020多模态翻译、多模态话语分析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多模态话语分析国际前沿研究
专著推荐 |  Metaphor and Gesture《隐喻与手势》
专著推荐 |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
专著推荐 | 胡坚《情态隐喻的认知构式研究》
专著推荐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译本
专著推荐 |  Langacker,Talmy,Geeraerts《国际认知语言学经典论丛》
专著推荐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专著推荐 | 新世纪英语语言文学界面研究丛书(6种)
专著推荐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
专著推荐 |  商务英语教师学养丛书(15册)


编者按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公众号外联: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继续为各位提供有益的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10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